一毛不拔
邯郸淳〔魏晋〕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
试题
此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他的原意是现在一般用来形容?
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十分吝啬自私。
寓言往往借助一个虚构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试概括本文寓意。
做人不宜吝啬,有舍才有得。
简析
《一毛不拔》是一则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故事。这篇短文揭示了做人的责任和义务,即人需要在生活中付出和奉献,不能过分吝啬,有舍才有得;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此外,这个故事还通过猴子的痛苦和冥王的笑容,传达出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意味,让人在会心一笑后反思做人的真谛。
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4篇诗文 13条名句
陆绩怀橘
《三国志》〔魏晋〕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盘中诗
苏伯玉妻〔魏晋〕
山树高,鸟鸣悲。
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
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
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
君忘妾。天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
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
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