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注释
作:生,造就。
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荒:开荒垦田。
作:治理。一说始。
康:安康;一说庚,继续的意思。
徂(cú ):往,指百姓来归附。
夷:平坦易通。
行(háng):道路。
保:守住。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7-74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商纣王囚周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周文王之世,已为周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创作背景
《周颂·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周颂·潜》),它写出了岐山。《毛诗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周颂·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7-74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简析
《天作》是一首杂言古诗,这是周武王在岐山祭祀从古公亶父至周文王等历代君主的诗歌。此诗开篇写天赐岐山,接着写古公亶父开创基业,再写到周文王经营以及强大,表现了周人在岐山根据地上积蓄力量的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塑造出古公亶父及周文王的形象。这首诗融歌颂圣地与赞颂圣人为一体,文笔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
鸡鸣
诗经·国风·齐风〔先秦〕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买椟还珠
韩非〔先秦〕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
关雎
诗经·国风·周南〔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